close
四十位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40年·科技篇

2018-03-03 06:4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於科技,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傢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

科技是國傢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這片曾誕生“四大發明”等偉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那一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迎來“科學的春天”;那一年,徐遲發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掀起一股熱愛科學、投身科學的熱潮;那一年,屠呦呦和青蒿素第一次走進公眾視野,從祖國藥學寶庫裡發掘的“明珠”被擦亮……那一年,有很多個開始,中國科技再次起航。

接下來的四十年,我們看到瞭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孜孜以求和披荊斬棘,在基礎科學、工程技術、農業科技、信息技術等眾多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我們可以“騎”著“蛟龍”探深海,“戴”著“天眼”觀宇宙,還可以用北鬥導航,用量子通信……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我們正在由“跟跑者”變為“並跑者”,甚至是“領跑者”。今天,走進新時代,我們站在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起點,迎來又一個春天。

創新能力增強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1992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67.43萬人年,2016年達387.81萬人年。科技投入不斷增加,2017年全社會研發支出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科研成績不斷提升,2005年發表科技論文94萬篇,2016年達165萬篇,目前國際論文總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2位。自1985年授權首件發明專利以來,僅用27年時間便實現發明專利授權量100萬件。2017年,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升至57.5%,國傢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

科技成果湧現

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性新階段。湧現瞭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鬥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克隆猴誕生……

雙創生態形成

從1987年第一傢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中國誕生起,至2016年底,全國納入火炬計劃的眾創空間有4298傢、科技企業孵化器有3255傢、企業加速器有400餘傢。它們與19傢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56傢國傢高新區一道,形成瞭一條日趨完善的創業孵化生態鏈。目前我國已與世界158個國傢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

科技創新 展示中國智慧

曹雪濤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整理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是最近10年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和體制機制不斷優化,我國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成果迭出、高新技術快速進步,令世界矚目。

2018年春節前後,中國學者就在三大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發表瞭12篇研究論文。作為生物醫學工作者的我感到很自豪,因為其中11篇涉及生命科學和醫學,這從一個側面體現瞭我國科技創新勢頭蓬勃迸發。

產生這樣的發展勢頭不是偶然的,它源於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獨到之處uabank貸款專家|台中創業貸款|台中房屋貸款|台中企業貸款|台中汽車貸款。近年來,我國加大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鼓勵具有不同特點和專業技術特色的多支團隊,圍繞一個重大目標去攻關,實現全鏈條創新。此外,還源於國傢極其重視創新文化氛圍的營造並鼓勵獨創性技術體系和革命性科學思想的湧現,提倡立足於本土的獨一無二、舍我其誰的創新精神。

新時代中國學者應該有充足的自信去創建自主性理論與技術體系。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我們要大力倡導“劈山建路架橋”式的另辟蹊徑,建自己的路,行自己的道,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科技制高點。

科技發展 形成中國實力

吳健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優美環保科技工程-靜電機安裝實例,靜電除油煙機安裝實例,靜電油煙處理機安裝實例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長)

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本報通訊員劉軍旗整理

得益於改革開放大潮,20世紀80年代,我被公派到法國攻讀博士學位。第一次出國,最大的震撼便是科研條件上的差距以及科研視野和水平上的差距。

1993年,我作為訪問學者再次來到法國。地鐵裡一幅海報的配文讓我印象深刻——“當心中國人已經趕上來瞭!”

1998年,歐洲非相幹散射科學聯合會輪值理事長來華,邀請中國加入這個國際組織。幾年後,我國正式成為其中一員,參與電波傳播領域國際前沿課題的研究。很快,我們自主研究建立瞭屬於自己的非相幹雷達,再也不用羨慕別人瞭。

我國還主動發起瞭一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子午圈計劃,為的是解決空間天氣、極端天氣等世界性難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瞭科技層面的中國貢獻。

我見證瞭中國科技從落後於人到拜人為師,再到後來居上的過程。“天宮”“蛟龍”“天眼”“墨子”以及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令世人贊嘆,這是我們應該有的中國自信。我們會繼續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讓中國科技引領世界發展。

科技研究 彰顯國際影響

鄭永飛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整理

我是1978年上的大學,那時我國科研條件非常落後。1987年,我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看到國外的研究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高深莫測。隻要我們集中力量、踏踏實實地去做,就一定能把科研水平提上去。

1993年秋,我在德國完成博士後研究項目後,馬上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開始實施“百人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推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我都是首批入選者。當得到這麼大資助金額的時候,我就覺得要做一些更大的事情,做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研究。如今,我們對大陸俯沖帶地球化學的研究就走在瞭國際前列。

黨的十九大擘畫瞭“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傢”的宏偉藍圖。“歲增惟益壯,秋至當還傢。澆得東園樹,來年也作花。”這是我回國前寫帝寶產後護理之家|台中產後護理之家|台中產後護理之家推薦|台中產後護理中心|台中產後護理中心推薦的詩,現在我把它贈給青年科技工作者,希望大傢在新時代的科研道路上,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嚴謹務實、開拓創新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貢獻。

計量科技 邁向世界一流

方向委員(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整理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計量科技快速向世界一流邁進,主要創新指標開始進入世界前列。

計量科技以強國富民為使命,支撐著國傢重大戰略工程建設和民生改善木野養生會館-官方網站

根據國際計量局2017年年底公佈的數據,我國的國際互認的國傢校準和測量能力(CMC)數量達到1523項,國際排名第四,亞洲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排名第一,2018年有望進入世界計量強國第一方陣。在若幹領域,我國開始成為全球的計量創新引領者,在計量量子化變革和計量單位重新定義中作出瞭積極貢獻。此外,由中國計量院歷經二十多年完成的科研項目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準確度比當時國外最高水平高出10多倍。這一系列技術成果彰顯瞭中國的大國地位和擔當,也使中國的計量科技實現瞭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逐步提升。

作為計量科技工作者,我們要朝著建成世界一流計量強國奮力前行,為強國富民提供更多保障。

高速鐵路 打造自主產權

趙紅衛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

光明日報記者王清彬整理

我與高鐵結緣是在2005年,那年與外國高鐵公司進行技術轉讓談判,雖然有成果,但核心技術轉讓卻微乎其微。我們當時就想,一定要有自己的“高鐵之腦”——網絡控制系統。

2009年,技術轉讓的和諧號動車組在武廣線投入運營。由於當時運行的多是新車型,而且動車組對我國環境和線路適應能力較差,網絡控制系統總出現問題,外國專傢束手無策,我們隻能自己慢慢摸索。

2012年以來,在中國鐵路總公司主導下,集結科研力量開始瞭中國標準動車組設計研制工作。其中,網絡控制系統由我們團隊來負責研發。2015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控制系統終於裝車,當時別提多高興瞭,但也不敢放松,因為系統行不行,還得通過各種試驗來檢驗。

2016年7月15日,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徐高鐵成功完成交會和重聯運行試驗。網絡控制系統讓兩列不同廠傢制造的動車組順利聯掛在一起,創造瞭國際先例。2017年6月25日,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並於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至此,中國高鐵駛入新時代。

目前,400公裡變軌距動車組和高寒型動車組正在研制。我們追求的已不僅是速度,還有綠色和智能。預計2022年,老百姓就能坐上“自動駕駛,有人值守”的高鐵到北京看冬奧會瞭!

食品安全 守衛人民健康

王靜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整理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向全社會發出瞭“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偉大號召。那時,我雖然隻是一名15歲的中學生,但也深受激勵。大學畢業後,懷著科研理想,我走上瞭食品檢測技術的科研探索之路。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80%以上的食品源於農產品,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是最重要的科技支撐。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通過發展農產品數量來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之後,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技投入逐步加大,我們的科研團隊也獲得支持而發展壯大。

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瞭根本性變化,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營養”。當前,我國已建立瞭法律法規保障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部分已達國際領先水平,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步提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水平,我們將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傢戰略,深入研究關鍵技術,加強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保障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

中醫中藥 煥發傳統魅力

張伯禮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整理

四十年前,全國科學大會宣告“科學的春天”到來,古老的中醫藥也迎來新生機。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實施中醫藥現代化,推動瞭中醫藥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匯融合,開拓出一條傳承、創新、發展之路。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一批中藥研究理論和關鍵技術得以突破,一批高水平中藥研究平臺發展壯大,一批臨床療效顯著的中藥大品種湧現。

中藥現代化啟動以來,中醫藥科技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近五年來,中藥國際化進程取得瞭諸多標志性成果,如復方丹參滴丸膠囊完成美國食藥監局一項三期臨床試驗。中藥歐盟註冊也有新突破,銀杏葉片等一批中成藥正在開展歐盟註冊研究。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一次掀起瞭認識中醫藥、學習中醫藥、研究中醫藥的熱潮。

今後,我們應進一步充分認識中醫藥的價值和貢獻,以中醫藥的原創理論體系和原創性思維為引領,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深入發掘中醫藥學的科學內涵,將中醫藥原創優勢轉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更好地為人類健康和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

育種技術 助力畜牧發展

昝林森代表(民盟中央農業委員會副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

光明日報記者詹媛整理

在改革開放之前,養牛隻為種田,不為賣牛肉。那時,我國在黃牛選育改良等畜牧業科研方面投入非常少,牛肉產量極低。1978年我國牛肉人均消費量僅0.31千克。

從1992年起,我跟隨原西北農學院邱懷教授開展中國黃牛尤其是秦川牛的肉用選育改良及產業化開發工作。當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群眾喜歡棗紅色的秦川牛,改良後,雖然產肉性能明顯提高,但毛色變瞭,群眾不喜歡,因此,向農戶科普成瞭當時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今,我國牛肉消費持續增加。

2016年底,我國牛肉消費量為774.46萬噸,人均消費量達5.6千克,在畜牧行業中屬於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這背後離不開現代育種科技的發展和支撐。

我們研究創建瞭秦川牛保種新模式和優質肉牛分子細胞工程育種技術體系,並對分佈在我國不同地區的主要黃牛品種進行瞭全基因組重測序,構建瞭中國黃牛全基因組遺傳變異數據庫。為我國地方黃牛遺傳改良、資源保護利用以及肉牛新品種(系)培育等提供瞭科學依據。

未來,我們計劃開展“中國黃牛(肉牛)基因組分型芯片”開發工作,這將有助於對地方黃牛品種進行精準遺傳改良,加速肉牛新品種培育步伐。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03日?07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
E5505B6DA6A2DFF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hljh979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